首届“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在杭举行,中国质量万里行产品溯源平台应邀参加

发表时间: 2017-08-04 11:30:37.0 浏览次数:5727次

    构建信用是国之梦、企之求、民之需,信用的社会功能是提供秩序,也是一座城市综合能力的体现。多年来我们溯源诚信体系的建立,使得企业质量的提升把假冒伪劣产品杜绝于大雅之堂。

    7月18日上午,由国家发改委指导,新华社、杭州市政府主办的首届“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在杭州开幕。美丽的钱塘江畔,300多个城市的管理者汇聚一堂,在为期两天的首届“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上,围绕城市信用建设发展发表真知灼见。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新华社副总编辑周宗敏,浙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冯飞出席并讲话。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徐立毅致欢迎词。王宏参加。

    信用体系建设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石,城市是信用体系的最佳载体。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他表示,国家层面的信用建设制度框架已基本完备,信用建设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期。

    信用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最大效益,城市必须加快告别失信、迈向信用城市行列。连维良说:“两个月前,我们下决心开展政府机构失信问题专项治理,目前已有3800多家履行了义务,整改履约率达77%。我们利用大数据手段对全国659个城市的信用状况进行综合监测和评价。”

    连维良建议,要将信用嵌入城市治理理念。在全国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的大背景下,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体制,是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的重要思路和手段。

    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加强信用建设的呼声日益高涨,公众对信用服务和监管的需求日益迫切,信用建设工作正加快深入推进。

    据连维良介绍,目前我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全面实施,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已归集39个部门、所有省区市和37家市场机构等各类信用信息约33亿条,“信用中国”网站日访问量突破500万人次,联合奖惩机制迅速扩围,已累计签署25个备忘录。

    一批社会信用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商会及高校组织等纷纷加入信用共建队伍,信用建设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共识与支持。“国有重托、业有热盼、民有合力,信用建设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期,多种信用建设探索与实践正恰逢其时。”连维良说。

    新华通讯社党组成员、副总编辑周宗敏在论坛开幕式上表示,新华社是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成员中唯一的媒体单位,参与社会诚信建设是我们的应尽职责。“在国家发改委的支持和指导下,我们将联合各方力量,致力于打造一个国家级的综合性信用信息服务平台。

    据悉,过去两年,我国43个城市先后启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创建活动。自2014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发布以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全面实施,当前,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已归集39个部门、所有省区市和37家市场机构等各类信用信息约33亿条。

    浙江省常务副省长冯飞表示,浙江省在推动建设城市信用方面,在杭州、温州、台州和义乌四个国家信用建设示范城市积极探索“信用+城市”、“信用+金改”、“信用+服务”、“信用+商贸”等治理模式和监管方式,已形成各具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推进信用建设起到示范和促进作用。

    据杭州市市长徐立毅介绍,杭州积极探索信用建设“互联网+”应用,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率先在全国打造无现金城市。他介绍说:“杭州的大妈在菜场用手机扫一扫就能买到新鲜的白菜,信用图书馆可以让读者在炎炎夏日足不出户就可以借到图书。”

    中国政府网上月发布的大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加强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被评为最具网民获得感的十大举措之一。在当日举行的论坛上,发布了《2016年度全国城市信用状况监测蓝皮书》、“十大领域守信激励红名单和失信受惩黑名单”以及《信用城市杭州宣言》,并对“全国信用城市创新奖”进行了颁奖。

                                                                                                                          摘自:中国质量万里行产品溯源平台